【新语丝电子文库(www.xys.org)(www.xys2.org)】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               以年龄的名义
                     --我的当知当觉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By Alan Guo
                       6pm, Nov. 20, 2000

    虽然他们自己大约都不愿意,我还是把他们
归为一类人--方舟子,余杰,卫惠,棉棉,韩
寒,郁秀,夏建统....--以年龄的名义。
    又一代新生代的文化人已经破土而出了。
    这一代文化人有鲜明的特质:年轻学者型与
都市叛逆型交相辉映在媒体的喧嚣下。大家都不
甘寂寞,大家都懂得“注意力文化”的规则。
    今天,7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回过头来看余
秋雨,王小波,韩少功,甚至高行健,王朔,或
许会觉得他们犹如骑着嘎吱嘎吱响的二八加重自
行车在中关村大路上自娱自乐的老人,比起上一
辈穿长衫步行的文化长者们显得更加不合时宜的
滑稽。而反过来,他们那个年纪的人,会说“跟
70年代生的人交朋友,你不成虐待狂,就是受虐
狂”(李天时《拒绝和七十年代人交朋友》)。
事实上,这篇文章出炉以后,新生代马上反弹,
以轻衣淡影的《反击“拒绝和70年代人交朋友”》
为代表的直接反击见诸网路。再加上众所周知的
“两余之争”,我想大家大约已经嗅到了更大范
围的硝烟味。
    在这些已经发生的和或将发生的纷争或讨论
中,无论表面的内容是什么,“以长者的名义”
或者“以年轻的名义”都是言者的立足点和利器,
这一点,即使在钱理群至余杰的一封信中也颇为
露骨--虽然大多数人不否认这封信的中正平和。
于是,我们禁不住要问,这种以年龄为前提的划
分是否同新旧观念的划分是一致的呢?我想,目
前还没有答案,因为“新新人类”是否真的有“
新意”是不能仅仅从与那些旧的思想和思维方式
表浅简单的对比中就可以下结论的。新瓶装旧酒
的例子太多了,拉大旗当虎皮的例子太多了,我
们有必要保留一些谨慎。但是,如果这一代新的
文化人,真的可以创造一些新的东西--新的概
念,新的语汇,新的精神,哪怕只是普及一些新
东西,哪怕只是创造性的西为中用,他们就将在
任何或会发生的争论中获得最终的胜利;相反,
如果他们不能创造和表达任何真正的新内涵,而
只满足于媒体渲染的新气象的话,他们则无法从
上一代人手中获得主流的文化舞台,而十年后,
当80年代出生的人成熟起来以后,他们也就会很
自然的被遗忘了--只是一个没有亮点的过渡带
罢了。事实上,类似的现象也许现在就正在发生。
    70年代生的这一代文化人,有一些优势,他
们受的教育比较完整,他们的成长与社会城市化
商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同步,他们从总体上来说对
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都更加冷静。所
以他们自然的认同商业和都市文化,认同变革与
创新,认同矛盾和多元化。另一方面,相对宽松
的社会环境和直接赤裸的竞争压力使他们有机会
更加健康和强壮。他们既拥有生命本源的痛苦,
也更拥有生命本源的阳光。当然,也许同时,他
们浮躁,他们懒惰,他们不切实际,他们盲目自
信。但是,这些缺点大约阻挡不了骚动不安的创
造力,湮灭不了雄心勃勃的生命力。
    这种以新老交替的冲撞为主旋律的新文化格
局已经初见端倪,所以我谈不上有任何敏锐的前
瞻,上面写的一切只能算是当知当觉的观察,和
对一切新的力与美的期许与希冀。如果,可以有
什么大胆的预言的话,那么就是:在未来的几年
或十几年里,7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人,一定会孕
育一批比开篇提及的那些名字更响亮的名字!

注:
[1] 笔者没有认真考证开篇提到的那些人物是出
生在70年代还是60年代的末尾或者80年代的开端,
还请大家原谅笔者没有来得及沾染考据僻的“不
严谨”:-)
[2] 本文中的“大约”,“也许”几乎多到大约
也许令人呕吐的程度,想是笔者害怕被口诛笔伐
的缘故吧:-)

版权申明:本文的一切权利属于作者所有。网络
媒体可以自由全文转载,但必须保留本申明。非
网络媒体转载必须经过作者的书面同意。为防止
对这些文本任何形式或意义的曲解,任何节选或
引用必须经作者书面同意。
作者的联系方法guo@gogoweb.net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【新语丝电子文库(www.xys.org)(www.xys2.org)】